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深入推进,数字出版作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的《数字阅读新生态2024—2025年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政策引领、产业布局、用户生态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我国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报告》指出,多家新型阅读平台在打破传统阅读壁垒、拓展知识普惠边界、激活全民阅读潜力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支点作用,折射出数字出版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跃升”的时代特征。
数字出版助力知识普惠
数字出版的蓬勃兴起,首先得益于国家战略的系统部署。《“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强调以技术创新驱动内容升级,为数字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楚新所言:“数字出版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报告》显示,新型阅读平台正成为技术赋能的典型样本:通过语音合成、TTS(从文本到语音)转换等AI技术,实现了从“看书”到“听书”的跨媒介跃迁,极大拓展了数字出版物的可及性与服务边界。黄楚新表示,平台的多模态内容供给,构建起面向不同阅读习惯与能力群体的知识服务体系。
而在用户侧,数字阅读已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6.7亿,占全部网民的六成以上。其中,移动端用户超90%,日均阅读时长达80分钟,社交评论等互动功能进一步增强了平台的使用黏性与生态活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数字阅读过去常被误解为浅阅读,但实际上,只要阅读环境适配,数字阅读完全可以实现深度沉浸与知识内化。”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阅读正在突破地域限制,助力知识公平。如番茄小说所倡导的免费模式,通过广告变现路径替代用户付费,不仅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更精准契合三线以下城市读者对价格的敏感需求。数据显示,其下沉市场用户占比超过52%,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普惠平台。这也印证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在调研时所观察的:“在偏远地区,很多人不去图书馆借书,却会用手机下载阅读APP,这种方式弥补了传统阅读基础设施的缺位。”
深度阅读回归趋势明显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迈入精细化运营阶段,“新质内容”正成为平台竞争的关键变量。《报告》显示,从版权聚合到互动创新,从精品导向到垂直供给,数字出版内容生态持续拓展,其背后是海量内容体系与精准用户识别能力的协同发力。
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供给侧看,平台正在从内容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构建内容资产是下一阶段核心任务;从需求侧看,用户对知识性、思辨性、共鸣性的内容需求在增长,数字出版已不仅是娱乐消费,更是价值认同与心智成长的空间。”
从内容生产者到传播参与者,从内容消费者到文化共建者,青年群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并塑造数字出版的内容版图,特别是青年用户对于深度阅读的回归趋势愈发明显。《报告》显示,长篇小说与系列出版物依然是新型阅读平台受欢迎的内容形式,占据番茄小说平台内容消费的60%以上。历史人物、文学经典、个人成长类图书的占比也不断提升,构建出覆盖娱乐阅读与知识阅读并重的复合型内容生态。
构建高质量数字内容资产库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平台从争夺用户流量逐步转向产业协同与结构升级,推动形成全链条、系统化的知识服务生态。《报告》指出,新型阅读平台正在构建从内容孵化、用户运营、IP 开发到商业转化的完整链条,推动数字出版迈向“以内容为核心、以服务为延展、以产业为支撑”的新格局。
然而,行业发展亦面临挑战。版权治理仍是平台亟须攻坚的重点领域。《报告》显示,整体而言,数字内容的泛滥与内容同质化问题仍在制约行业质量跃升,玄幻、言情等主流题材高度集中,导致用户审美疲劳。商业模式方面,广告收入虽支撑平台运作,但用户容忍度有限,如何在保持免费阅读体验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平台与行业共同探索。
“数字出版平台下一阶段应把资源向精品内容倾斜,构建高质量内容资产库,推动从‘平台运营’向‘内容资产化’转型。”王飚进一步强调,“平台间竞争应避免内卷,向产业协同和生态共建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