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2020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在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七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达3950.96亿元,同比增长5.42%,增速有所回落,但发展态势稳中有进,以数字音乐为主的核心层产业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长。
《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安领衔的音乐产业项目组撰写完成。
产业发展态势稳中有进
《报告》指出,受整体经济环境和相关产业影响,2019年,音乐产业关联层(乐器、音乐教育培训、专业音响)、拓展层(广播电视音乐、卡拉OK和影视、游戏、动漫音乐)产业增速明显下滑,同比仅增长5.57%、2.68%。
音乐图书与音像出版产业统计口径内总体规模为13.44亿元,同比增长0.45%。其中,音乐图书类产业规模为10.44亿元,同比增长1.3%;音像出版产业规模则下降至3亿元,同比萎缩2.3%。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国乐复兴计划持续推出新专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出版物迭出;通过联动书店、音乐厅、快闪店、潮牌等元素的“黑胶+”商业模式持续增温,实现实体工艺、音乐人培养、消费情境养成等多重创新。
《报告》显示,2019年,数字音乐产业规模达到664亿元,同比增长8.4%;数字音乐用户规模超过6.07亿,同比增长9.2%,网络音乐用户渗透率达到71.1%。围绕“音乐+”业态融合的转型升级,流媒体音乐下载、在线K歌、音乐演艺互动社交等成为拓展数字消费市场和盈利模式的主要途径。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许可收入达到4.04亿元,同比增长27.88%;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的总收入达到2.91亿元,同比增长27%,同时从卡拉OK场所收取著作权使用费的管理成本扣除比例为25%,创历史新低。
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持续受到冲击,广播的忠实听众占比由42.8%缩减至42.2%。除新闻类频率外,交通类和音乐类频率的广告投放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新闻类频率虽能维持增长,但同比涨幅仅为2.5%。2019年网络音乐综艺节目数量首次超越卫视节目。
产业核心层抗风险能力更强
2019年,音乐产业核心层(音乐图书与音像、音乐演出、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数字音乐)、关联层、拓展层产值规模分别为884.8亿元、1936.64亿元和1129.52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2.39%、49.02%、28.59%。其中关联层基本保持稳定,核心层产业占比增长率提高3.1个百分点,拓展层占比增长率则下降2.6个百分点。
“这表明在经济持续下行背景下,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的核心层产业抗风险能力更强,拓展层产业受传统市场收缩影响,亟待结构性调整。”赵志安分析说。
从2019年中国音乐产业各细分行业的整体产值、增速对比来看,产业规模前三位分别为卡拉OK产业、音乐教育培训产业、数字音乐产业;同比增速居前的行业全部为核心层产业,分别是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产业增长27.29%、音乐演出产业增长9.99%、数字音乐产业增长8.42%。
“音乐+”跨界融合更为突出
赵志安表示,综合2019年中国音乐产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概况,“音乐+”跨界融合的特点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原创音乐+多元业态”。2019年原创新歌成为音乐类综艺节目的重要元素;原创独立音乐厂牌利用更多数字化、模拟化、多媒体语言等新兴技术创造出一系列具象化的潮流文化产品或衍生品,实现原创IP开发闭环,如带有音乐元素的时尚单品、餐饮品牌等;2019年短视频平台打造活跃的用户生成内容(UGC)生态。
——“数字音乐+娱乐生态”。2019年数字音乐平台积极布局多元化、全品类的长音频内容体系,如腾讯音乐娱乐集团首次推出长音频新产品“酷我畅听”,并与阅文集团合作,以影视剧和有声书为重点布局长音频的内容体系。各大数字音乐平台紧扣消费群体需求,积极构建泛娱乐数字音乐消费生态,如阿里巴巴旗下电商会员88VIP与网易云音乐达成战略合作,打造“音乐平台+电商”的一站式文娱生活优惠体验。
——“实体产品+新兴消费”。2019年黑胶唱片市场持续升温,通过与书店、音乐厅、快闪店、潮牌等元素融合,打造“黑胶+”概念店等,逐渐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音乐版权保护和集体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技赋能+产业变革”。2019年音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成为各行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人工智能、5G、云技术对数字音乐产业内容的多元生态构建。音乐、科技和产业应用三者的跨界融合和共赢互动,将为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增添无穷动力。